时间:2025年10月10-12日
地点:信阳师范大学
报告人:徐蓝、张宝明、苏全有、田青刚
内容简介:
一、战争、历史记忆与中学历史教学
(1)如何认识历史记忆中的两次世界大战;(2)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研究的新成果分析。
二、AI时代的历史教育
在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历史学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人类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默知识”。人工智能虽能高效处理显性知识,但无法替代人类对隐默知识的理解和感悟,这正是历史学家不可替代的核心价值。历史学兼具科学性与人文性双重属性。AI可以辅助史料整理、数据分析等“求真”工作,但历史阐释中的人文关怀、价值判断和意义追寻仍需历史学家的主体性参与。AI可作为强大工具提升研究效率,但需要人文价值引导方向。真正的历史研究本质上是跨越时空的人文对话,这是AI无法完全替代的。AI时代历史学应坚持“其命维新”的使命担当,利用AI技术巩固科学性,同时在人文关怀层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警惕技术异化,确保人类始终掌握发展方向的主导权。
三、对史学研究未来走向问题的回顾与调查
21世纪初以来的20多年间,学界不断对未来史学走向进行预测。其中21世纪初的探讨有三次,一是2002年的21世纪中国历史学展望学术讨论会,再就是2002年、2004年《南开学报》与《史学月刊》针对史学走向专题分别刊发的笔谈。至于近十多年来的探讨,又可分为两个时段,一是2010年前后,二是最近几年。最近几年的探讨中又以2023年《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的笔谈最为典型。据笔者对全国数十位历史学者所做的采访,有关史学未来趋向的看法大致可以归类为五点,即数字技术的广泛使用,跨学科、全球化,民众史学,为现实服务和新领域的开拓等。公开发表观点与问卷调查两种路径所收集的信息,印证了上述五大趋向具有广泛的认同基础。
四、学科交叉视域下的革命根据地史与革命精神研究
革命根据地史研究与革命精神研究是互相关联的重要学术研究领域。革命精神作为一个综合性的学科交叉研究领域,历史学是其重要支撑学科,革命根据地史研究的深化直接关系到革命精神内涵研究;革命根据地史是革命精神的形成基础;革命根据地史研究是凝练革命精神特质、内涵的立足点;革命根据地史研究为革命精神阐释提供丰富的历史素材。